久帅敲定东亚杯名单:伊万 50 人基础上压缩至 26 人
随着 2025 年东亚杯临近,国足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的备战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。据《北青体育》独家消息,久帅最终圈定的 26 人参赛名单,主要依据前任主帅伊万科维奇留下的 50 人备选大名单进行筛选,同时融入了自己对球员状态的实时考察和战术需求。这一决策既延续了伊万团队的选材思路,也体现了新帅对球队年轻化和战术适配性的考量。
一、名单生成的双重逻辑
伊万在离任前留下的 50 人名单,包含了大量 2003 年龄段 U22 国足和 2005 年龄段 U20 国足的尖子球员,如蒯纪闻、朱鹏宇、陶强龙等 "00 后" 甚至 "05 后" 新星。这份名单的核心逻辑是为国足注入新鲜血液,尤其注重球员的移动能力、对抗能力和意志品质。久尔杰维奇在此基础上,结合东亚杯赛事特点和 U22 国足 9 月 U23 亚洲杯预赛的需求,进行了针对性调整。例如,部分同时入选 U22 集训名单的球员可能因赛程冲突被优先保留,而伤病情况(如王钰栋)则成为名单变动的关键变量。
二、新老配比的战术意图
最终公布的 26 人名单呈现 "世预赛老将 + 联赛新锐" 的组合特征。前锋线上,张玉宁、韦世豪等经验丰富的球员与陶强龙、刘诚宇等 U23 球员形成互补;中场则由徐新、高天意等中生代球员搭配蒯纪闻、廖锦涛等联赛表现亮眼的新星。后防线的配置引发关注:7 名后卫中仅汪士钦、高准翼具备边后卫能力,这一结构被媒体人赵震解读为可能尝试 343 阵型的信号。值得注意的是,久帅特别前往工体考察国安对阵玉昆的比赛,重点观察张玉宁、塞尔吉尼奥、吴少聪及侯永永等球员的状态,这场 "终极考察" 直接决定了至少 4 人的出征命运。
三、教练组的 "土洋结合"
在团队建设方面,久尔杰维奇组建了一支融合经验与专业性的教练团队。除了保留郑智、陈涛等中方教练外,他还将 U20 国足时期的助手克利亚伊奇、里斯蒂奇纳入教练组,形成 "临时内阁" 的中西合璧模式。这种配置既延续了国足教练组的延续性,又能发挥外籍教练在战术设计和数据分析上的优势。值得关注的是,久帅此前曾担任 2007 年龄段国青队负责人,未来工作重心可能转向该年龄段梯队建设,此次东亚杯执教更像是一次 "救火" 任务与人才考察的双重实践。
四、东亚杯的现实挑战与目标
本届东亚杯将于 7 月 7 日至 16 日在韩国龙仁市举行,国足将先后对阵韩国、日本和中国香港。尽管日韩派出的并非全主力阵容,但整体实力仍远超中超水平;中国香港队近年来进步显著,拥有陈晋一等实力球员,不容小觑。国足内部将目标定为 "保三争二",即避免垫底并争取击败中国香港。考虑到东亚杯是 A 级赛事,成绩直接影响国际排名,久帅需要在短期内完成阵容磨合,同时为 2030 年世界杯周期培养新人。
五、舆论争议与未来展望
名单公布后引发广泛讨论。部分球迷对王大雷、刘洋等老将落选表示遗憾,认为经验缺失可能影响关键战表现;另一部分则对蒯纪闻、廖锦涛等新人入选充满期待,视之为 "青春风暴" 的起点。专家指出,久帅的选材既着眼于当下成绩,也为长远规划铺路 —— 中场和后防线启用年轻球员,是为了培养未来核心力量。不过,在强敌环伺的东亚杯,年轻球员能否顶住压力、新阵容能否快速磨合,仍需时间检验。随着 7 月 2 日大连集结日期临近,久帅将面临执教生涯中最紧迫的一次考验。
这场由伊万 50 人名单衍生出的 26 人阵容,不仅是国足新老交替的缩影,更是中国足球在低谷中寻找方向的尝试。无论结果如何,东亚杯都将成为观察中国足球未来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。
